姓氏是我们家族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丁姓作为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渊源。如果您想要了解丁姓的背后故事,以及那些令人仰慕的历史名人,那么请跟随我们一起来了解丁姓的文化魅力吧。
丁姓的来源和历史
丁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77位,多分布在江苏省,丁姓得姓始祖为丁公伋。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丁姓人口由40万增加到了470多万,增长了近12倍,丁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丁姓人口增长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湖北、安徽、河南,这四省的丁姓人口大约占了丁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湖南、浙江、山东、江西,这六省的丁姓又集中了30%。江苏省的丁姓人口占丁姓总人口的13%,为当今丁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江苏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丁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浙、安徽大部、山东东部:江西东北、福建西北、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端、甘肃大部分、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49%的丁姓人群。在豫鄂大部、湘赣闽大部、广东东部、广西西北、云南中部、贵州东南和北端、四川北部和东段、陕渝、山西西南、青海东部、山东中部、河北东北部、京津、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吉林北部、黑龙江中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居住了大约37%的丁姓人群。
关于丁姓的历史名人
【丁申】
原名壬,丁丙兄。诸生。官候选主事。太平天国战争中,文澜阁藏书散佚,申与丙悉心收拾残书于战火之余,得一万余册。重建文澜阁时,以献书受朝廷表彰。又熟谙乡邦文献,与丙编有《杭郡诗》三辑。
【丁耀亢】
号野鹤。顺治间由贡生官至惠安知县。能诗,晚游京师,与王铎等人相唱和。有《丁野鹤诗钞》、《赤松游》、《表忠记》等。
【丁德兴】
丁德兴:(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丁复】
以越将从刘邦起于薛,至霸上,以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属周吕侯,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平项羽军,有功高祖六年封阳都侯谥敬
【丁谓】
字谓之,后改淳化进士。与孙何齐名,时称“孙、丁”。历峡路转运使、刑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等。天禧三年(1019),为参知政事。次年,排斥寇准去位,升为宰相,封晋国公。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左右朝政。又勾结女道士刘德妙,散布流言,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又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喜为诗,于图画、音律、博奕,无不通晓。为官机敏有智谋,狡猾过人,与林特、陈彭年、王钦若等,时称“五鬼”。死于光州。
姓丁的名人明星
【丁晓君】
丁晓君,女,汉族,现役军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大连。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京剧演员,工青衣,艺术家杜近芳的入室弟子。曾多次在全军、全国艺术大奖赛中摘金夺银。
【丁志勇】
丁志勇,著名影视演员。代表作品:《箭 在 弦 上》《缉毒先锋》《胭脂雪》 《女人何必为难女人》《将军日记》
【丁爱丽】
丁爱丽,中国内陆演员,参演了《警花与警犬》等影视剧作品。
【丁禹兮】
丁禹兮,中国内陆新生代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参演了《新笑傲江湖》,饰演东方不败一角,期待他的新作品。
【丁子峻】
丁子峻,1974年5月6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演员。1995年参演了第一部影片《女人四十》,并提名第十五届金像奖最佳新人奖;1996年出演首部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和电影《阴阳路》系列;2003年发行首张专辑《我的朋友》。2005年主演古装言情剧《我爱河东狮》和《雪域迷城》;2010年因出演穿越剧《神话》受到更多关注;2011年在情感剧《偏偏爱上你》中担任男主角;2013年7月参演的《精忠岳飞》和《追鱼传奇》播出。2011年10月30日,丁子峻与吉祥在杭州举行婚礼。
充满着浓厚文化底蕴和深远历史背景的丁姓,在中国姓氏中独树一帜。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丁姓的起源和文化内涵,以及那些令人感动的历史名人的故事,这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家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