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势,用来形容处于夹缝中但能够竟能保持均势的状态。其中的“掎”是一个汉字,它的意思是夹裹。掎角之势,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鲁国。
据史书记载,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之间,齐、楚、韩、燕、赵、秦、魏七国争霸,相互角逐,形成了常常听说的"乱世"。而在这混乱的战国时代,有一个鲁国的普通百姓,名叫摇轭。
摇轭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以胆略和智慧闻名于世。当时,摇轭常年居住于边境之地,鲁国与邻国燕国之间的交界处。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山峦起伏,荆棘丛生,如同一把夹子,极易阻挡敌军的前进。
某一年,燕国发动进攻,带领大军深入到鲁国的边境。摇轭通知了鲁国的国君,请求增援。然而,鲁国的军队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边境,摇轭就意识到只能自己担当起防守鲁国的重任。
摇轭立即调遣边境各地的农民,组成了一支乡勇军队,与燕国的大军展开激战。在上天的眷顾和摇轭的巧妙指挥下,乡勇军队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无论是在山地战还是荆棘之中,都能够打出威力。
燕国的大军陷入了困境,他们不仅受到乡勇军队的有效阻击,还因山林险阻而无法调动全力。摇轭趁机制定了一系列的战术,采取灵活善变的策略,掎角之势渐渐形成。
摇轭的计划是通过布置伏兵,在燕国大军的前后两翼设置埋伏,诱使燕国大军中的某个部分前来追击,然后再进行反击,将其打得七零八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摇轭亲自带领了一支精兵,悄悄地绕到了燕国大军的后方。
就在黑夜中,摇轭的军队偷袭了燕国大军的后方,制造了混乱。燕国的将领们大惊失色,不知所措,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摇轭趁机杀入燕军之中,尽管敌人人数众多,但凭借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摇轭率领的鲁国军队依然杀得敌人痛苦不堪。
看到燕国大军陷入混乱,边境的乡勇军队乘势展开了进攻,将燕军的前线彻底击溃。燕国大军在火光中四散逃窜,被乡勇军队所击败。
摇轭以胜利而归,他的机智和军事才华使得鲁国免受了燕国的侵略。他将乡勇军队的成功归结为掎角之势,这一战术成为了后世流传的典故,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掎角之势是一种比喻,顾名思义,是指处于夹缝中但能够保持均势的状态。正如摇轭的作战策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例子。无论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还是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掎角之势都有可能被运用。
无论何时何地,掎角之势都能够防守均势的状态,使自己在对手中保持相对的优势。这一战术在团队协作、个人生活、商业竞争等各方各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掎角之势的“掎”就是夹裹,也是夹缝中保持均势的后果。这个词语的来源虽然源自古代历史典故,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想,却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发挥的。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够灵活运用掎角之势,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求突破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