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世职为姓氏。周朝有大夫辛有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二是赐姓,源于己姓。据说帝舜时有董父精于饲龙,很得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三是出自颛顼后代。颛顼后代子孙姓董,名参胡,遂相沿至今。董姓发源于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分布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福建、河南等地也有董姓散居。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有董姓迁入。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董姓历史人物有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提出“天人三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为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综合在一起,形成封建儒学体系。董其昌,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他还是书画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弱中有骨力,转折灵动,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在篆刻、书法上也有很高造诣。董必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董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二十七位。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字元宰,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任编修、太常卿、南京礼部尚书。与修《神宗实录》时,广搜博征,录成章疏及遗事三百卷,又摘疏中有关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仿史赞之例,别为四十卷。其书法以宋米芾为宗,遂为名家;其画,潇洒生动,成为世之珍品。时与米万钟称南董、北米。致仕,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考功郎中、南京大理丞。天启时,任右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兼户部侍郎。曾陈急务数事,极言天下兵耗民逃离,疆宇日缩,是因为主威不立,国法不行所造成。帝以为他知兵,专任他较射演武。曾经理天津至山海屯务,有屯田兴利功。理盐政,又曾上疏请厘正盐规,建议商人补行积引,增加运输银视正引之半。被巡盐御史弹劾为侵官,落职。崇祯初,复官。好学善文。居官,慷慨任事,在家,好兴利捍患。及死,海滨人建祠祀祭。
一作继兴,自号南隐,或作尚隐。光宗绍熙四年进士。授筠州新昌尉,历知应城、瑞安,改辰溪。以行救荒策,宁宗诏褒之。有《救荒活民书》、《抱膝稿》。
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刑部主事、侍读、左谕德。嘉靖初与修《武宗实录》,记载详而不冗,简而能尽,又校正焦芳所修《孝宗实录》之讹谬。迁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累擢为吏部左侍郎,仍兼学士。以忧归,为胡明善等挟嫌论劾,不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