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 姓。
详细字义
◎ 芦
蘆 lú
〈名〉
(1) (形声。从艸,盧声。本义:草名。芦菔)
(2) 芦菔,似芜菁。今作萝卜 [radish]
芦,芦菔也。——《说文》。段注:“今之萝卜也。”
芜菁,共紫华者谓之芦菔。——《方言》三
(3) 又如:芦萉(莱菔的别名。又名萝卜)
(4) 芦苇 [reed],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茎中空,可以编帘子,盖屋顶。又名“苇子”。如:芦汀(生长着芦草的水边);芦田(清代称在长江等河湖沿岸,只适合种植芦苇的低洼地);芦衣(用芦花为絮所缝制的衣服);芦灰(芦苇烧成的灰。相传女娲氏堆积芦灰以防止泛滥的洪水)
[①][lú]
[《廣韻》落胡切,平模,來。]
“芦1”的繁体字。
(1)植物名。即芦苇。
(2)见“蘆菔”。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唐朝·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宋朝·戴复古《江村晚眺》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宋朝·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 宋朝·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唐朝·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宋朝·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唐朝·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逐流牵荇叶,缘岸摘芦苗。—— 唐朝·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朝·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宋朝·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