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 姓。
详细字义
◎ 芦
蘆 lú
〈名〉
(1) (形声。从艸,盧声。本义:草名。芦菔)
(2) 芦菔,似芜菁。今作萝卜 [radish]
芦,芦菔也。——《说文》。段注:“今之萝卜也。”
芜菁,共紫华者谓之芦菔。——《方言》三
(3) 又如:芦萉(莱菔的别名。又名萝卜)
(4) 芦苇 [reed],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茎中空,可以编帘子,盖屋顶。又名“苇子”。如:芦汀(生长着芦草的水边);芦田(清代称在长江等河湖沿岸,只适合种植芦苇的低洼地);芦衣(用芦花为絮所缝制的衣服);芦灰(芦苇烧成的灰。相传女娲氏堆积芦灰以防止泛滥的洪水)
[①][lú]
[《廣韻》落胡切,平模,來。]
“芦1”的繁体字。
(1)植物名。即芦苇。
(2)见“蘆菔”。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宋朝·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唐朝·李白《送别》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唐朝·司空曙《江村即事》
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 唐朝·王维《戏题示萧氏甥》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唐朝·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唐朝·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歌》
夜乌喧粉堞,宿雁下芦洲。—— 唐朝·骆宾王《晚泊江镇》
蕊坼金英菊,花飘雪片芦。—— 唐朝·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 唐朝·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 唐·刘商《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