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瑟。
◎ 矜持端庄的样子。
◎ 〔瑟瑟〕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
◎ 洁净鲜明的样子。
详细字义
◎ 瑟 sè
〈名〉
(1) (指事。从珡,必声。本义: 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
(2) [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
大瑟小瑟。——《礼记·明堂位》
大瑟谓之灑。——《尔雅》。注:“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调瑟(调准瑟弦的音);琴瑟(琴与瑟)
(4) 古水名 [Se River]。即今河南省罗山县的小黄河
(5) [象]∶沙沙作响,沙沙的声音 [rustle]。如:瑟缩;瑟瑟
词性变化
◎ 瑟 sè
〈形〉
(1) 庄重严谨 [majestic]
(2) 形容茂密 [varied and many]。如:瑟彼柞棫(彼柞棫之木众多而茂盛)
(3) 明洁 [bright and clear]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大雅·早麓》
[①][sè]
[《廣韻》所櫛切,入櫛,生。]
亦作“鉍2”。
(1)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或笙合奏。形似古琴,但無徽位,有五十弦、二十五弦、十五弦等种,今瑟有二十五弦、十六弦二种。每弦有一柱。上下移动,以定声音。
(2)指鼓瑟所发出的乐音。
(3)众多貌。
(4)洁净鲜明貌。
(5)庄严貌;严密貌。
(6)象声词。参见“瑟瑟”、“瑟汩”。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宋朝·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魏晋·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朝·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唐朝·杜甫《曲江对雨》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唐朝·王之涣《九日送别》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魏晋·曹操《苦寒行》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唐朝·杜甫《悲青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魏晋·曹操《观沧海 / 碣石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唐朝·白居易《暮江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唐朝·李商隐《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