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苔。苔藓。苔原。
详细字义
◎ 苔 tāi
(1) ——“舌苔”( shétāi)
(2) 舌上的垢腻
(3) 另见 tái
基本词义
◎ 苔 tái
〈名〉
(1) (形声。从艸,台声。本义:青苔;也指苔类植物)
(2) 植物名。本作菭。又名地衣,水衣。属隐花植物类,根、茎、叶区别不明显,有青、绿、紫等色,多生于阴湿地方,延贴地面,故亦叫“地衣” [lichen;mosses]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李白《长干行》。又如:苔衣(即青苔。泛指苔藓类植物);苔岑(不同的苔生在同一山崖上。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一起);苔钱(即苔。因苔点形圆如铜钱,故称);苔茸(丛生的苔藓)
(3) 长有苔藓类植物的东西或地方 [mossy place]。如:苔砌(长有苔藓的台阶);苔梅(根干上寄生苔藓的梅树)
(4) 另见 tāi
[①][tái]
[《廣韻》徒哀切,平咍,定。]
亦作“菭1”。
植物名。属隐花植物类,根、茎、叶区别不明显,有青、绿、紫等色,多生于阴湿地方,延贴地面,故亦叫地衣。
[②][tāi]
舌上的垢腻曰“舌苔”。
云淡风高叶乱飞,小庭寒雨绿苔微,深闺人静掩屏帷。—— 唐朝·顾敻《浣溪沙·云淡风高叶乱飞》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唐朝·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唐朝·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唐朝·李白《南轩松(南轩有孤松)》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唐朝·李白《长相思三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唐朝·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唐朝·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朝·胡令能《小儿垂钓》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元朝·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宋朝·晏殊《破阵子·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