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蛟龙得水。
◎ 指鼍、鳄之类的动物。
详细字义
◎ 蛟 jiāo
〈名〉
(1) (形声。从虫,交声。本义: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
(2) 同本义 [mythical flood dragon]
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说文》
其中有虎蛟。注:“蛟似蛇四足,龙属。”
母龙曰蛟。——《抱朴子》
义兴水中有蛟。(蛟,这里指鼍,鳄一类的动物。)——《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蛟虬(蛟与虬。虬:古代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龙。螭:传说为蛟龙之属的一种动物);蛟兕(蛟龙与兕牛)
(4) 又有古书说是无角龙 [hornless dragon]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乘六蛟兮蜿蝉。——《楚辞·守志》。注:“龙无角曰蛟。”
(5) 又指小龙或母龙 [young or male dragon]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王逸注:“小曰蛟,大曰龙。”
(6) 通“鲛”。鲨鱼 [shark]
胁蛟犀兕,坚若金石。——《商君书·弱民》
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汉书·武帝纪》
(7) 又如:蛟革(鲨鱼皮);蛟胎(用鲨鱼皮制成的剑鞘);蛟鱼(传说中的人鱼)
(8) 通“鲛”。蛟人。传说居于海底的人 [person resem bling tlood dragon]。如:蛟珠(传说蛟人所泣之珠);蛟绡(传说蛟人所织的丝织品。泛指绢帛)
[①][jiāo]
[《廣韻》古肴切,平肴,見。]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常居深渊,能发洪水。
(2)通“鮫”。鲨鱼。
(3)通“鮫”。见“蛟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宋朝·荀子《劝学》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唐朝·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唐朝·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唐朝·李商隐《荆门西下》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唐朝·柳宗元《岭南江行》
龙蛰沧溟蛟舞壑,枭横碧落凤归林。—— 宋朝·汪元量《泰山》
枉将黍粽沉蛟窟,移与江村饷水荒。—— 宋·仇远《五日》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唐朝·李白《古风其十六·宝剑双蛟龙》
去时三峡逐惊涛,直犯蛟龙荡双橹。—— 明朝·谢榛《蜀中行赠李仲白》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 春秋·文子《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