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与“这”相对:那里。那个。那样。那些。那时。那么。
● 那
nèi ㄋㄟˋ
◎ 义同(一),“那”和“一”连读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那个。那五年。
详细字义
◎ 那 nā
〈名〉
(1) 姓
(2) 另见 nà;nè;nèi;nuó
词性变化
◎ 那 nà
〈连〉
(1) 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in that case]。如:那我就不再等了
(2) 另见 nā;nè;nèi;nuó
基本词义
◎ 那 nè
〈代〉
(1) [口]∶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或意思;那一个 [that]——“那”( nà )的口语音。如:那人可不怎么样
(2) 另见 nà;nā;nèi;nuó
[①][nuó]
[《廣韻》諾何切,平歌,泥。]
亦作“郍1”。亦作“2”。
(1)多。
(2)安闲貌。
(3)美好。
(4)对于。
(5)“奈何”的合音。
(6)用同“挪”。移用钱粮。
(7)用同“挪”。移动位置、时间。
(8)姓。明有那嵩。见明陈士元《姓觿》卷三、《明史》本传。
[②][nǎ]
[《廣韻》奴可切,上哿,泥。]
同“哪1”。亦作“郍2”。亦作“3”。
(1)疑问代词。如何;怎么。
(2)疑问代词。哪里;何处。
[③][nà]
亦作“郍3”。亦作“4”。
(1)指示代词。与“这”相对。
(2)连词。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其结果。
[④][nuò]
[《廣韻》奴箇切,去箇,泥。]
(1)语助词。表疑问。
(2)语助词。表感叹。
(3)语助词。表祈使。
[⑤][nà]
译音字。参见“那5伽”、“那5落迦”、“那5羅陀”。
[⑥][né]
见“那6吒”。
[⑦][nā]
姓。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宋朝·苏轼《西江月·梅花》
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宋朝·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清朝·纳兰性德《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元朝·关汉卿《大德歌·冬》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朝·王勃《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朝·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唐朝·李白《长干行二首》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宋朝·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 唐朝·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