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
◎ 某族的人:汉民。回民。
◎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
◎ 非军事的:民品。民航。
◎ 同“苠”。
详细字义
◎ 民 mín
〈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common people]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man;person;human being;mankind]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词性变化
◎ 民 mín
〈形〉
(1) 民间的 [folk;among the people]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①][mín]
[《廣韻》彌鄰切,平真,明。]
(1)人。泛指人类。
(2)平民,百姓,人民。与君、官对称。
(3)上古指臣,在官位者。
(4)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5)指民心;民俗。
(6)犹我。自称。
(7)清统治者对汉族官员封爵的称谓。区别于满贵族和旗籍,实为一种歧视。参见“民公”。
(8)旧时户籍的类别。
(9)民间的;非军事的。参见“民謡”、“民俗”、“民屯”。
(10)方言。蚊虫。
(11)通“命”。
[②][mián]
[《正字通》音眠]
(1)通“緜”。参见“民2民”。
(2)通“眠”。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宋朝·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清朝·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民感桑林雨,云施李靖龙。—— 宋朝·赵汝愚《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天相汉,民怀国。—— 宋朝·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宋朝·陆游《关山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魏晋·曹操《苦寒行》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唐朝·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唐朝·白居易《村居苦寒》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宋朝·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