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嵋〕山名,在中国四川省。亦作“峨眉”。
◎ 高:峨峨。峨冠博带。巍峨。嵯峨。
详细字义
◎ 峨
峩 é
〈形〉
(1) (形声。从山,我声。本义:山势高峻。常“峨峨”连用)泛指高大 [lofty;towering]
峨,嵯峨也。——《说文》
峨,高也。——《广雅·释诂四》
冠浮云之峨峨。——《楚辞·惜贤》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明· 魏学洢《核舟记》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 皋之业耶。—— 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如:峨然(高貌);峨巍(高魇样子);峨舸(高大的船);峨冠(高的冠冕);峨冕(高冠)
[①][é]
[《集韻》牛河切,平歌,疑。]
亦作“峩1”。
(1)山势高峻。
(2)引申为卓然特立。参见“峨然”。
(3)矗起,高耸。
(4)峨眉山的省称。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明朝·于谦《岳忠武王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朝·李白《峨眉山月歌》
钱塘江上嵯峨,浓淡皆宜,态度偏多。—— 元·任昱《双调·折桂令·题情盼春来》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唐朝·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唐朝·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 宋朝·辛弃疾《瑞鹤仙·片帆何太急》
新冢嵯峨古冢平,冢头浇酒又清明。—— 宋·释文珦《原上曲》
嵯峨白帝城东西,南有龙湫北虎溪。—— 唐朝·杜甫《寄从孙崇简》
蜀江一带向东倾,江上巍峨白帝城。—— 唐·胡曾《咏史诗·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