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 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 古同“唬”,威吓。
◎ 古同“琥”,琥珀。
详细字义
◎ 虎 hǔ
〈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词性变化
◎ 虎 hǔ
〈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 虎 hǔ
〈动〉
(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hù
基本词义
◎ 虎 hù
另见 hǔ
[①][hǔ]
[《廣韻》呼古切,上姥,曉。]
亦作“乕1”。亦作“俿2”。
(1)兽名。通称老虎。哺乳类,猫科。毛黄褐色,有黑色横纹。性凶猛,力大。惯于捕食野兽,有时亦残害人畜。
(2)比喻威武勇猛。参见“虎士”、“虎臣”、“虎將”。
(3)谓脸上露出严厉或凶狠的表情。
(4)形容迅猛。
(5)威吓,吓唬。
(6)姓。汉有合浦太守虎旗。见汉应劭《风俗通》。
旌旗挂龙虎,壮士募鹰鹯。长城威十万,高岭奋三千。—— 唐朝·王贞白《拟塞外征行》
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皆倾侧。—— 唐朝·杜甫《虎牙行》
瀑布签寒,涧落水帘,木绕山尖,猿啸虎张髯。—— 元·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第五本》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汉朝·司马迁《史记》
嵯峨白帝城东西,南有龙湫北虎溪。—— 唐朝·杜甫《寄从孙崇简》
鸟声含瀑布,虎迹印松坛。—— 明·王穉登《玉女潭二首·霞宫瞰绿水》
虎宿方冬至,鸡人积夜筹。相逢一尊酒,共结两乡愁。—— 唐·张登《冬至夜郡斋宴别前华阴卢主簿》
稳坐虎皮挥麈毛,岂知春雨客毡寒。—— 宋朝·刘克庄《蔡伟叔讲通书》
风清气朗秋分后,虎啸猿啼月上初。—— 明·陈洪谟《游君山》
松阁静临龙虎窟,瀑布寒挂水晶帘。—— 宋·钱文《同盛中丞宿惠山松风阁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