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基础信息
成语读音:lì lìng zhì hūn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成语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昏;不能读作“yūn”。
成语释义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成语辩形
利令智昏和“见利忘义”;都含有“为私利而做事”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利令智昏偏重于“智昏”;即头脑发昏的意思;而“见利忘义”偏重于“忘义”;“忘掉道义”。
成语典故
- 战国时代,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发动战争。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怕上党也守不住,就写信给赵国,表示愿意归顺,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意见不一,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平原君赵胜说:“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为甚么不要呢?”平阳君反对说:“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轻易要了,恐怕会招来大祸。”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秦国知道后,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国都邯郸也被围困,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说服楚王联赵抗秦,最后楚国出兵,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利令智昏”。
成语造句
1.有人可能会认为互联网将一步来填补这个利令智昏的沟通。
2.撒旦主张将仁慈给与应得其之人,而不是将爱浪费在利令智昏的人身上。
3.他们是反动的社会集团,利令智昏,把无产阶级的绝对优势,看成了绝对劣势。
4.马其顿现在已迁移到东南偏东,并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因为他们利令智昏初升的太阳。
成语翻译
英语:Profit makes wisdom blind.
日语:利に目が眩(くら)む,利に迷う,欲(よく)に目が眩む
俄语:потерять последние остáтки умá от áлчности
德语:aus Habgier den Verstand verlieren <von Geld besessen sein>
成语谜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打一成语) | 针刺脑麻(打一成语) | 拔剑四顾心茫然(打一成语) | 财迷(打一成语) | 权钱交易最愚昧(打一成语) | 一见贿赂,六神无主(打一成语)
字义分解
◎ 好处,与“害”“弊”相对: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兴利除弊。
◎ 使顺利、得到好处: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 与愿望相符合:吉利。顺利。
◎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利刃。利刀。利剑。利落。利口巧辩。
◎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利息。利率(lǜ)。一本万利。
◎ 姓。
◎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 令
lìng ㄌㄧㄥˋ
◎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zhāo)令夕改。
◎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 使,使得:令人兴奋。
◎ 时节:时令。节令。
◎ 美好,善: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
◎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
◎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令。如梦令。
◎ 聪明,见识: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能。智谋。才智。机智。理智。明智(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足智多谋。利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