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庸;不能写作“佣”。
1.我们不会因为想要将企业的获利数字增加一个百分点,便结束比较不赚钱的事业,但同时我们也觉得只因公司非常赚钱便无条件去支持一项完全不具前景的投资的做法不太妥当,亚当?史密斯一定不赞同我第一项的看法,而卡尔?马克斯却又会反对我第二项见解,而采行中庸之道是惟一能让我感到安心的做法。
2.“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的是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不偏不倚”、“中行”、“适中”和“执中”。
3.做人要脚步稳重,手要端庄有规矩,眼睛不要无礼乱视,整体外表要庄重肃穆,说话要适可而止,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呼吸要匀畅,平时要行中庸之道,要有良好的道德规范。
4.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5.中产阶级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是自己的辛勤劳作和占相对优势的集体力量,而富人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骑兵部队,这使得亚里士多德有些担心,然而他坚持中庸之道,在政治领域的中庸之道意味着以多数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府。
英语:the happy mean
日语:中庸の道(みち)
俄语:держаться 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 позиции
德语:Doktrin von Maβ und Mitte <der goldene Mittelw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