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故城在今湖北秭归东五里),后人以邑为姓氏。二是改姓。北魏时改屈突氏为屈姓。另外,满族、突厥族也有改姓屈者。三是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黄帝后裔狂屈竖。相传狂屈竖是黄帝属下武将,在黄帝平定蚩尤时立下大功,其后代沿用其名字为屈姓。屈姓源于楚,楚被秦灭后,楚姓子孙,一部分避难于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迁六国贵族后裔于关中,屈姓亦在其中。西汉后,两湖之地屈姓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两汉之交,关中屈姓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屈姓迁居今江苏。北魏屈突氏改屈姓,壮大了屈姓家族。宋元时屈姓主要在南方扩展,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姓人定居。明初山西屈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如今,屈姓尤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屈姓历史人物有屈原,战国末楚国政治家、诗人。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任人唯贤,明晰律令,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后遭小人谗害,被排斥放逐汉北、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郢都被攻破,楚国濒于危亡,屈原深感理想破灭,大概在这一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很高,影响很大。《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合称“风骚”,两千多年中一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岭南三家”之一,有广东徐霞客的美誉。曾参加反清活动。擅长写诗作词,诗有李、杜遗风。屈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
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后为三闾大夫。主张修明法令,选贤任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遭到反动贵族上官大夫、子兰、靳尚等人的忌恨,遂受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他看到楚政治腐败,濒于危亡,自己又无力挽救,个人的政治理想已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而死。著作有《离骚》、《九章》等传世。(,参见《楚辞》)
初名绍隆,曾一度为僧。工诗,有《翁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