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器,泛指珍贵的东西:宝贝。宝剑。宝物。宝藏(zàng )。国宝。财宝。珍宝。传(chuán)家宝。如获至宝。宝贵。
◎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宝座。登大宝(皇帝登基)。
◎ 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宝地。宝刹(称呼庙字)。宝号(称呼别人的店铺)。
◎ 指金属货币:元宝。
◎ 赌具的一种:开宝。押宝。
详细字义
◎ 宝
寶 bǎo
〈名〉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会意。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本义:珍宝)
(2) 同本义 [treasure]
宝,珍也。——《说文》
稼穑维宝。——《诗·大雅·桑柔》
以作尔宝。——《诗·大雅·崧高》
宝玉者,封圭也。——《谷梁传·定公八年》
以其宝来奔。——《国语·鲁语》。注:“玉也。”
怀其宝。——《论语》
和氏壁天下人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珠宝;宝函(宝匣);珍宝(珠玉宝石等);宝肆(出售珍宝的店铺);宝冕(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宝钏(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镯);宝钗(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4) 珍贵的东西 [precious thing]
轻敌几丧吾宝。——《老子》。注:“身也。”
啬其大宝。——《吕氏春秋·先已》。注:“身也。”
正得秋而万宝成。——《庄子·庚桑楚》
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献宝;财宝;传家宝;文房四宝
(6) 印信符玺 [jade token]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红楼梦》
(7) 又如:宝札(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私人书信的敬辞);宝符(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
(8) 对小孩儿亲爱的称呼 [darling]。如:我的小宝
(9) 一种赌具。方形,用牛角或硬木做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加赌博的人猜测宝上所指的方向下注 [a kind of gambling device]
开宝,你们有胆子没有?—— 老舍《骆驼祥子》
(10) 货币 [money]。如:通宝;元宝
(11) 姓
词性变化
◎ 宝
寳、寶 bǎo
〈动〉
(1) 珍爱,珍视 [treasure]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韩非子·解老》
(2) 又如:宝身(珍惜身躯);宝重(珍惜重视);宝惜(珍惜)
(3) 珍藏 [collect]。如:宝录,宝蓄(珍藏)
◎ 宝
寳、寶 bǎo
〈形〉
(1) 珍贵的,宝贵的 [treasured]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李斯《谏逐客书》
(2) 又如:宝刀(珍贵的战刀);宝玉(珍贵的玉);宝书(宝籍。珍贵的书籍)
(3) 贵重的;由于其美丽、稀有或硬度而在商业上具有极高价值的 [precious]。如:宝衣(贵重的衣服);宝床(贵重的坐具或卧具)
(4) 敬词 [term of respect]
(5) 敬称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如:宝字(帝王、神仙所写的字);宝位(帝位)
(6) 敬称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宝鼎(香炉);宝篆(形容香炉之烟缕缕曲折上升,状如篆文)
(7) 敬称与道教有关的事物。如:宝忏(僧道祝祷时念诵的经文);宝诀(道教修炼的秘诀)
(8) 敬称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如:宝斋;宝舟;宝号
[①][bǎo]
[《廣韻》博抱切,上晧,幫。]
“寚1”的今字。亦作“寳1”。“珤1”的今字。“宝1”的繁体字。
(1)玉石、玉器的总称。
(2)印信符玺。古代天子诸侯以圭璧为符信,泛称宝。秦始以帝后的印为玺,唐改称宝。
(3)贵重的东西。
(4)宝贵的;珍贵的;名贵的。
(5)用宝物装饰的。参见“寶勒”等。
(6)珍爱;珍视。
(7)珍藏。
(8)谓美德,善道。
(9)钱币。
(10)自身。
(11)用于称与帝王、佛教、道教等有关的事物。参见“寶仗”、“寶刹”、“寶曜”。
(12)敬辞。用于尊称对方的有关事物。
(13)旧时的一种赌具。方形,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或点数,赌博者凭猜测下注,以求进财,故称。
(14)喻指押宝的赌注。
(15)姓。东汉有宝忠。
玳帽筵中爇宝香,真个是朝朝寒食。—— 元·高明《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宝髻双双出绮丛。妆光梅影各春风。收灯时候却相逢。—— 宋朝·范成大《浣溪沙·元夕后三日王文明席上》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唐朝·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朝·王昌龄《从军行》
宝钗摇翡翠,香惹芙蓉醉。携手入鸳衾,谁人知此心。—— 宋朝·魏承班《菩萨蛮·玉容光照菱花影》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宋朝·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宋朝·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共惊万里长城坏,独把千金宝剑悬。—— 宋朝·秦观《滕达道挽词·江南江北奉周旋》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唐朝·李白《古风其十六·宝剑双蛟龙》
朱陵宝洞九向而九背,飞流瀑布漾漾而溶溶。—— 明·郑学醇《五游诗·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