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吴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吴语。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 姓。
详细字义
◎ 吴
吴 wú
〈动〉
(会意。从口,从矢。矢( 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同本义 [peal]
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
词性变化
◎ 吴 wú
〈形〉
〈方〉∶大 [big]。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
◎ 吴 Wú
〈名〉
吴国 [Wu state]。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歈(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
[①][wú]
[《廣韻》五乎切,平模,疑。]
“吳1”的新字形。亦作“呉1”。
(1)大声说话;喧哗。
(2)大。
(3)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4)古国名。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
(5)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
(6)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
(7)姓。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四》。
[②][yú]
[《集韻》元俱切,平虞,疑。]
“吳2”的新字形。通“虞1”。
地名用字。参见“吴2坂”、“吴2泉”。
【卷十】【夨部】吳
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古文如此。五乎切〖注〗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吳不揚。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 〖注〗????,亦古文吳。文四 重一
吴,一种姓氏。也是一个郡的名称。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是说大话。字形采用“矢、口”会义。吴”写成这样。
大言也。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背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从夨口。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音胡化反。其繆甚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吴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唐朝·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宋朝·张元干《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宋朝·姜夔《姑苏怀古》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唐朝·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 清江《送婆罗门》
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 宋朝·吴文英《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 宋朝·吴文英《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唐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唐朝·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 宋朝·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