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拼音:yǔ
  • 部首:一(一字旁)
  • 总笔画:3
  • 康熙字典笔画:14
  • 86五笔:GNGD
  • 98五笔:GNGD
  • 笔顺:横折横
  • 声调:平
  • 结构:独体结构
  • 汉字五行:土
起名数据参考
名字中含该字的性别分布
含与字的姓氏比例
基本解释

◎ 和,跟: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
◎ 给:赠与。与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与。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 赞助,赞许:与人为善。

(與)
yú  ㄩˋ
◎ 同“欤”。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1) 與 yú 
(2) 同“” [same as “”]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yǔ;yù
词性变化

與 yǔ 
〈名〉
(1) 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kind]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與 yǔ 
〈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from]。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to]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與 yǔ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與 yǔ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ú;yù
基本词义

與 yù 
〈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yú;yǔ

汉语字典

[①][yǔ]
[《廣韻》余吕切,上語,以。]
1”的繁体字。
(1)给予。
(2)奖赏。
(3)交付,偿还。
(4)帮助;援助。
(5)同盟者;党与。
(6)亲附;陪从。
(7)随着,依照。
(8)称赞;赞扬。
(9)允许,许可。
(10)对付。
(11)当;敌。
(12)使。
(13)用。
(14)谓;叫做。
(15)为,是。
(16)制作。
(17)数,计算。
(18)等待。
(19)比得上。
(20)如同,好象。
(21)犹其。
(22)介词。同,跟。
(23)介词。以。
(24)介词。替。
(25)介词。把;将。
(26)介词。被。
(27)介词。于;在。
(28)介词。向。
(29)介词。从;由。
(30)连词。和;及。
(31)连词。与其。
(32)连词。如果,假如。
(33)通“”。举动;举止。
(34)通“”。记录;登记。
(35)通“”。推举;选举。参见“與能”。
(36)通“”。高举,腾起。
(37)通“”。皆;全部。
(38)通“”。仇视;憎恨。
[②][yù]
[《廣韻》羊洳切,去御,以。]
2”的繁体字。
(1)参与。
(2)在其中。
(3)干预。
(4)通“”。预先,事先。
(5)通“”。迟疑。
(6)通“”。喜悦。
[③][yú]
[《廣韻》以諸切,平魚,以。]
3”的繁体字。
(1)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
(2)语气词。表感叹。
(3)助词。表句中停顿。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与

【卷十四】【勺部】

賜予也。一勺爲。此與同。余呂切 文二

(與)黨與也。从舁从????,古文與。余呂切〖注〗????????,亦古文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賜予也。賜,予也。予,推予歬人也。一勺爲下从勺。一者,推而予之。余吕切。五部。此與予同意。大徐作此與同。小徐作此卽與同。惟小徐袪妄內作與予皆同。近是。今正。以一推勺,猶以亅推予也。故曰同意。與,攩與也。从舁。義取共舉。不同也。今俗以與代。與行而廢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与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古汉语字典

与古汉语字典解释


〈动词〉给予
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动词〉结交;交好。
《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
〈名词〉朋友;同类者。
《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
〈动词〉通“举”。整个;都。
《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连词〉和。
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归?”
〈介词〉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
〈介词〉为;替。
《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

〈动词〉赞同
《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
〈动词〉;参加。
《殽之战》:“蹇叔之子师。”

〈助词〉表示疑问、反诘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国】友好的国家
手】毒手杀之。
字源演变
  • 楷書
  • 与
  • 「與」
  • 楚系簡帛
  • 与
  • 「与」 郭.語3.9
  • 楷書
  • 与
  • 「与」
  • 說文
  • 与
  • 「与」 說文‧勺部
字形对比
  • 与
  • 内地
  • 与
  • 台湾
  • 与
  • 日本
  • 与
  • 香港
异体字
  • 与
带该字的诗句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清朝·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 清朝·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宋朝·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宋朝·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宋朝·苏轼《西江月·梅花》

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 宋朝·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明朝·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宋朝·秦观《如梦令·春景》

与君别相思一夜梅花发。—— 宋朝·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含该字的男孩名字
何与 金与 陈与 马与 牟佳与 唐与敛
起名 测名
简单3步 马上取得好名字
姓氏:
性别:
日期:

*若宝宝未出生,日期请选择预产期

科学智能测名,揭开名字奥秘
姓名:
性别:
日期:

*请选择宝宝出生日期

与该字同音的字
与该字同部首的字
与该字同笔画的字
与该字同五行的字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