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详细字义
◎ 筝 zhēng
〈名〉
(1) (形声。从竹,争声。从竹,与乐器有关。本义:拨弦乐器。形似瑟。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 同本义 [flat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nc. five and later thirteen strings]
筝,鼓弦竹身乐也。——《说文》
筝,五弦筑身乐也。——《御览》引《说文》
挟人筝而弹纬。——《楚辞·愍命》。注:“小琴也。”
竽瑟空侯琴筑筝。——《急就篇》
(2) 又如:筝人(弹筝的人);筝阮(秦筝与阮咸。古代的两种拨弦乐器);筝妓(弹筝的艺妓);筝柱(筝上的弦柱)
[①][zhēng]
[《廣韻》側莖切,平耕,莊。]
“箏1”的新字形。亦作“1”。
拨弦乐器。形似瑟。传为秦时蒙恬所作。其弦数历代由五弦增至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现经改革,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
【卷五】【竹部】箏
鼓弦竹身樂也。从竹爭聲。側莖切
箏,拨动竹身乐器的琴弦而奏乐。字形采用“竹”作边旁,“争”是声旁。
五弦筑身樂也。各本作????弦竹身。不可通。今依太平御覽正。風俗通曰。箏,謹按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幷梁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據此知古箏五弦。恬乃改十二弦。變形如瑟耳。魏晉以後。箏皆如瑟十二弦。唐至今十三弦。筑似箏,細項。古筑與箏相似,不同瑟也。言筑。身者,以見形如瑟者之非古也。言五弦筑身者,以見箏之弦少於筑也。宋書樂志改筑身爲瑟身。誤矣。从竹。筑本竹聲。故从竹。卽从筑省也。筑箏皆木爲之。爭聲。側莖切。十一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筝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宋朝·徐玑《秋行》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宋朝·叶梦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 清朝·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唐朝·王昌龄《青楼怨(香帏风动花入楼)》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唐朝·王昌龄《青楼曲二首(白马金鞍从武皇)》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宋朝·张炎《解连环·孤雁》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宋朝·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宋朝·张炎《解连环·孤雁》
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 唐朝·张翥《陌上花·有怀》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唐·李端《听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