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亦无不可。亦步亦趋。
◎ 又:“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 不过,只是:“王亦不好土也,何患无士?”
◎ 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呜呼,亦盛矣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姓。
详细字义
◎ 亦 yì
〈名〉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armpit]
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
腋在肘后。——《埤苍》
词性变化
◎ 亦 yì
〈副〉
(1) 也;也是 [also]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
(3) 又 [again]
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亦且(又,而且);亦复(又)
(5) 也…也…;又…又… [both…and…]——连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前面,强调两种动作、行为、状态、事物彼此并列或互相对待。如:亦真亦假
(6) 不过;仅仅;只是 [but;only]
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左传》
[①][yī]
[《廣韻》羊益切,入昔,以。]
(1)人的腋窝。
(2)副词。也;也是。
(3)副词。又。
(4)副词。尚;犹。
(5)副词。已;已经。
(6)副词。仅仅;只是。
(7)副词。皆。
(8)连词。假如,如果。
(9)助词,无义。
(10)实在;毕竟。
(11)犹以。
(12)通“奕”。大。
(13)通“奕”。重,累。参见“亦世”。
(14)通“易”。
(15)姓。宋有进士亦尚节。见《万姓统谱》。
【卷十】【亦部】亦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从亦。羊益切〖注〗臣鉉等曰:今別作腋,非是。
亦,人的腋窝。字形采用“大”作边旁,亦相关的字,都采用“亦”作边旁。
人之臂亦也。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葢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韵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爲語䛐。乃別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 * 云。袼,衣袂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㒳垂。臂與身之閒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曡之意。故引申爲重累之䛐。公羊傳。大火爲大辰。伐爲大辰。北辰亦爲大辰。何注云。亦者,㒳相須之意。按經傳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無所蒙者。論語不亦說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爲成人矣,皆上無所蒙。皇侃曰。亦猶重也。此等皆申重贊美之䛐。亦之言猶大也,甚也。若周頌亦有高廪,亦服爾耕。鄭箋云。亦,大也。是謂亦卽奕奕之叚借也。介部曰。奕,大也。又或叚爲射。或叚爲易。从大。象㒳亦之形。謂左右㒳直,所以象無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凡亦之屬皆从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亦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清朝·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朝·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唐朝·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唐朝·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唐朝·杜甫《端午日赐衣》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宋朝·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宋朝·苏轼《送顿起》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唐朝·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宋朝·苏轼《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唐朝·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