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冻结。冻害。冻馁。
◎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冻。肉冻。
◎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冻得慌。防冻。冻伤。冻疮。
详细字义
◎ 冻
凍 dòng
〈动〉
(1) (形声。从仌( bīng),东声。本义:结冰)
(2) 同本义 [freeze]
冻,仌也。——《说文》
壮冰曰冻。——《风俗通》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又如:冻柱(冻住);冻浦(结了冰的河川)
(4) 受冻;感到寒冷 [get frozen]
夜冻寒。——《管子·五辅》
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5) 又如:冻草(使草受冻);冻树(寒霜凝结在树木上);冻笔(因寒冷而冻结的毛笔)
词性变化
◎ 冻
凍 dòng
〈名〉
(1) 厚冰 [ice]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2) 又如:冻合(冰封);冻冻(冰);冻轮(冰轮);冻雪(冰雪)
(3) 汁液或其他含水物质受冷而凝成的固体或半固体 [jelly]。如:肉皮冻;鱼冻
(4) 姓
◎ 冻
凍 dòng
〈形〉
(1) 寒冷,受冷或感到冷 [be very cold]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冻刺刺(冻钦钦。冷得发颤的样子);冻冽(冰冷;极冷);冻剥剥(寒冷透凉地);小心冻着
(3) 水晶般的,形容像冰一般晶莹润泽的 [crystal]
石有数种,灯光冻石为最。——文彭《印章杂说》
(4) 又如:冻珠;亦为冻石的简称;冻石(一种可制成印章或工艺品的石头);冻云(冬天下雪前凝聚的阴云)
(5) 寒凉 [cool]。如:冻酒(寒凉的酒);冻泉(寒凉的泉水);冻醴(冷酒)
[①][dòng]
[《廣韻》多貢切,去送,端。]
“涷2”的被通假字。“冻1”的繁体字。
(1)冰。
(2)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
(3)受冻。
(4)指暴露在外;使受冻。
(5)寒凉;清凉。参见“凍飲”、“凍樾”。
(6)汤汁凝结成的固体或半流体。
(7)形容石头晶莹润泽。亦为冻石的简称,如鸡血冻(浙江昌化石)。参见“凍石”。
(8)通“涷”。详“凍2雨”。
(9)姓。明代有冻泰。
[②][dōng]
[《廣韻》德紅切,平東,端。]
“冻2”的繁体字。
见“凍2雨”、“凍2凍”。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宋朝·黄庭坚《书摩崖碑后》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唐朝·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唐朝·李世民《望雪》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 宋朝·吴大有《点绛唇·送李琴泉》
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 宋朝·吴文英《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宋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唐朝·杜甫《岁晏行》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宋朝·范成大《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唐朝·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
自别西风憔悴甚,冻云流水平桥。—— 清朝·陈维崧《临江仙·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