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水名,源于中国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简称“淮”,如“淮北”。“淮南”。
详细字义
◎ 淮 Huái
〈名〉
(1) (形声。从水,隹( zhuī)声。本义:水名。也称淮河) 同本义 [the Huaihe River]
淮,淮水也。——《说文》。 朱骏声曰:“出今 河南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经 安微至 江苏清河县合于 河,经 安东县至 云梯关入海。”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其浸淮泗。——《周礼·职方式》
淮左名都。—— 宋· 姜夔《扬州慢》
(2) 又如:淮洪(淮河与洪河,一说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谈);淮军(李鸿章在安徽一带组织的军队);淮南耆阳(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词性变化
◎ 淮 huái
〈形〉?
大 [torrential]
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
[①][huái]
[《廣韻》户乖切,平皆,匣。]
(1)水名。即淮河,我国大河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入洪泽湖。洪泽湖以下,主流出三河经高邮湖由江都县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下游原有入海河道,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河道淤高,遂逐渐以入江为主。解放前水利失修,灾害严重。解放后进行全面治理。
(2)以指两淮地区。
(3)汇聚。
(4)姓。见《通志·氏族五》。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清朝·王士祯《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唐朝·韦应物《闻雁(高斋闻雁来)》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朝·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唐朝·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唐朝·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朝·杜牧《泊秦淮》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宋·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唐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唐朝·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唐朝·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