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水名,源于中国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简称“淮”,如“淮北”。“淮南”。
详细字义
◎ 淮 Huái
〈名〉
(1) (形声。从水,隹( zhuī)声。本义:水名。也称淮河) 同本义 [the Huaihe River]
淮,淮水也。——《说文》。 朱骏声曰:“出今 河南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经 安微至 江苏清河县合于 河,经 安东县至 云梯关入海。”
江淮河济为四渎。——《尔雅》
其浸淮泗。——《周礼·职方式》
淮左名都。—— 宋· 姜夔《扬州慢》
(2) 又如:淮洪(淮河与洪河,一说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谈);淮军(李鸿章在安徽一带组织的军队);淮南耆阳(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词性变化
◎ 淮 huái
〈形〉?
大 [torrential]
淮雨。——《尚书大传》。注:“大雨之名也。”
[①][huái]
[《廣韻》户乖切,平皆,匣。]
(1)水名。即淮河,我国大河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入洪泽湖。洪泽湖以下,主流出三河经高邮湖由江都县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下游原有入海河道,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河道淤高,遂逐渐以入江为主。解放前水利失修,灾害严重。解放后进行全面治理。
(2)以指两淮地区。
(3)汇聚。
(4)姓。见《通志·氏族五》。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唐朝·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天惜淮山不惜银,浑银砌起一长城。—— 宋朝·杨万里《解舟铜陵,望淮山白云二首·天惜淮山不惜银》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唐·韦建《泊舟盱眙》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 唐·崔融《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
云间甲子三秋雨,日射淮南一带山。—— 宋·项安世《访东坡题高风堂屏间》
只今身住西湖上,不羡淮南岭上村。—— 宋朝·杨万里《走笔和张功父玉照堂十绝·老见千花眼便昏》
春雨连淮暗,私船过马迟。—— 唐朝·朱庆馀《送张景宣下第东归》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叶正惊秋。—— 唐朝·刘长卿《送崔使君赴寿州》
淮西春草长,淮水逶迤光。—— 唐朝·刘禹锡《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
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 唐朝·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