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基础信息
成语读音:míng chá qiū háo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成语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释义
明:明晰;察:看;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成语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成语辩形
明察秋毫与“洞若观火”有别: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精细;“洞若观火”强调观察事物透彻、深远。
成语典故
-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成语造句
1.这种一阵风式的扶贫开发在很多地区目前还很有市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必须睁大眼睛明察秋毫,千万不能让一些投机份子有机可乘。
2.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3.一只明察秋毫的母花猫,伊然是座眨巴着眼睛的斯芬克斯,呆在暖洋洋的窗台上朝这边望着。
4.始皇帝虽是聪明过人,明察秋毫,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因时而改政,除苛暴,行柔道,怀天下,循附民心。
5.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春花秋月的景色下,我暗送秋波,望穿秋水,希望你,我心中的秋水伊人,能对我的这份真情明察秋毫,立秋日,我期待你的出现!
成语翻译
英语: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日语:細(こま)かいところまで明察する
俄语:острое зрение
德语:tief in die Dinge eindringen kǒnnen <scharfsichtig sein>
法语:percevoir les moindres détail <perspicace>
成语歇后语
电子显微镜 | 包老爷立案 | 包老爷(包公)办案
字义分解
◎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 视觉,眼力:失明。
◎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 中国朝代名:明代。
◎ 姓。
◎ 仔细看,调查研究:察看。察核。观察。考察(a.实地观察调查,如“科学察察”;b.细致深刻地观察,如“科学研究要勤于察察和思考”)。察觉。察访。察勘。察探。明察秋毫(“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喻为人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
◎ 一年的第三季:秋季。秋景。秋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秋波(喻美女的眼睛)。三秋(a.指秋收、秋耕、秋播;b.指三年)。秋高气爽。
◎ 庄稼成熟的时期:麦秋。
◎ 指一年:千秋万代。
◎ 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
◎ 姓。
◎ 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
◎ 细长而尖的毛:毫毛。毫发(fā)。毫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毫。
◎ 指毛笔:挥毫。毫素。
◎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毫。二毫。
◎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毫不费力。毫无二致。
◎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毫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