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
基础信息
成语读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复杂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成语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脍;不能读作“huì”;炙;不能读作“jiǔ”。
成语释义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颂好的诗文或事物。
成语出处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成语辩形
脍炙人口和“喜闻乐见”;都有(文艺作品)被人喜爱;受到人们称赞的意思。不同在于脍炙人口含义广;除了含有人们普遍传诵意思外;还可指受人喜爱的肉菜;“喜闻乐见”只表示“受人喜爱”;语义比脍炙人口窄。
成语典故
-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成语造句
1.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
2.真正的经典,往往能传诵不绝,脍炙人口。
3.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4.他的生花妙笔与政治分析相得益彰,使他的文章脍炙人口。
5.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
成语翻译
英语:enjoy great popularity
日语:人口(じんこう)にかいしゃする
俄语:приходиться всем по вкусутся
德语:allgemeine Anerkennung finden <sich groβer Beliebtheit erfreuen>
法语:être l'objet de l'admiration génér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