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
基础信息
成语读音:rěn rǔ fù zhòng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成语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重;不能读作“chónɡ”。
成语释义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成语用法
忍辱负重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辩形
忍辱负重和“委曲求全”均有忍受屈辱;以求改变之意。但忍辱负重偏重于“负重”;即担当重任;是“忍辱”的目的;而“委曲求全”偏重于“求全”;即以求保全;是“委曲”的目的;两者目的不同。忍辱负重含有褒义;语气重;“委曲求全”有时含有贬义;语气较轻。
成语典故
-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成语造句
1.剧中,主演范逸臣饰演的是一名身世迷离的曹家长子曹怀仁,最终忍辱负重成为一代酿酒大师。
2.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是“官不聊生”。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可能辜负的人越多。有权的人要慎重,要谦卑,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文人可以快意恩仇,官员却必须忍辱负重。
3.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4.因为去年班集体考试成绩不好,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班集体最终转弱为强,成为全市第一。
5.女人忍辱负重、从一而终、不嫌贫爱富;男人积极向上、热衷功名、不过河拆桥。
成语翻译
英语:bear disgrace and a heavy burden
日语:辱(はずかし)めを忍んで重任(じゅうにん)を引き受ける
俄语:стоять на своём посту,невзирая на обиды и унижения
法语:capable de supporter les humiliations et d'assumer de grandes charges
成语歇后语
好马遭鞭打 | 水牛的一生 | 骆驼挨鞭子 | 老牛挨鞭子
字义分解
◎ 耐,把感情按住不让表现:忍耐。忍痛。忍受。容忍。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 狠心,残酷:忍心。残忍。
◎ 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重负。重荷。重量(liàng )。重力。举重。负重。
◎ 程度深:重色。重病。重望。重创。
◎ 价格高:重价收买。
◎ 数量多:重金聘请。眉毛重。重兵。
◎ 主要,要紧:重镇。重点。重任。重托(国家重大的托付)。重柄。
◎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重视。尊重。器重。隆重。
◎ 言行不轻率:慎重。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