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源于姜姓。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姓,称为丁姓。二是为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以丁为姓氏。三是改姓而来。三国时孙权因孙匡犯军法,将其从孙姓中分离出去,改丁姓。丁姓最早发源地为山东。秦汉时,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分布。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丁姓以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为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北方丁姓族人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唐时,丁姓有入居福建、广东者。清时,丁姓有移居台湾者,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今日丁姓尤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为多。丁姓历史人物有丁谓,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他以怀柔政策对待少数民族,促进了社会稳定。为政轻徭薄役,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丁敬,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篆刻,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代表作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丁汝昌,清末民族英雄,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威海卫一役中,他力战不胜,拒降而自杀殉国。丁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七十七位。
丁德兴:(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以越将从刘邦起于薛,至霸上,以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属周吕侯,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平项羽军,有功高祖六年封阳都侯谥敬
字谓之,后改淳化进士。与孙何齐名,时称“孙、丁”。历峡路转运使、刑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等。天禧三年(1019),为参知政事。次年,排斥寇准去位,升为宰相,封晋国公。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左右朝政。又勾结女道士刘德妙,散布流言,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又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喜为诗,于图画、音律、博奕,无不通晓。为官机敏有智谋,狡猾过人,与林特、陈彭年、王钦若等,时称“五鬼”。死于光州。
号野鹤。顺治间由贡生官至惠安知县。能诗,晚游京师,与王铎等人相唱和。有《丁野鹤诗钞》、《赤松游》、《表忠记》等。
太学生高宗绍兴五年八月,由贵州文学为龙阳县尉有《孤臣泣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