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姓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姓氏为姓。传说荀姓始祖是黄帝的大臣荀始。荀始是个手巧心灵的艺师,专门负责制作官员的官帽,其后代子孙以祖父名字命姓,称荀氏。二是改姓而来,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子被封于郇(今山西临猗,一说在新绛),建立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荀姓发源于山西。在古代,荀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荀氏后来又分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如今荀姓尤以山西、江苏、四川、山东等地为多。荀姓历史人物有荀况,战国时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荀况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其著有《荀子》一书,提出了以“礼”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弟子。荀爽,字慈明,东汉经学家,颍阴(今河南省许昌)人,为颍阴望族。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时称为“荀氏八龙”,荀爽行排第六,才学为诸兄之首。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汉末为避党锢之祸,隐居著书,先后著《礼传》、《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荀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零一位。
名况,汉人避宣帝讳,称孙游学于齐,齐襄王时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秦昭王四十一年至秦,赞秦政治清明。旋回赵,在赵孝成王前议兵。约楚考烈王八年,任楚兰陵令。后家兰陵,著书授徒。其学术源于儒而博采众家之长。主“制天命而用之”,重视“征知”,强调“解蔽”,“制名以指实”。主张性恶论,重视“化性起伪”。反对“法先王”,主张“法后王”,尊礼重教。韩非、李斯均从之受学。著有《荀子》。
出身世族。初仕魏为曹爽掾,后依附司马昭,为从事中郎。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司马炎代魏,进爵为公,加侍中。与贾充亲近,促成充女为太子衷妃。主张清心少事,无为而治;博学才茂,著有《中经》。太康十年死,谥成。
荀淑孙。少通《春秋》,读书一览便能成诵。初为曹操属吏,后历官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著有《汉纪》三十篇。又有《崇德》、《正论》、《申鉴》等数十篇。
见荀子
荀石勒,为勒参军。博学有才能,著有《晋后书》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