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封地为姓氏,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伯益子孙封于(péi)邑(今山西闻喜),至六世孙苹陵,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君,他以祖辈的封地为姓氏,去掉“邑”字,改加“衣”字,为裴氏。二是以封地为姓氏,为颛顼的后代,春秋时,晋平公封颛顼后代鍼于周川裴中(今陕西岐山北),称为裴君,其后代遂以裴为姓。裴姓发源于山西。早期的裴姓,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一带,到了西晋时期,尤其在“永嘉之乱”之后,随着大批移民南迁,裴姓散居江南,并逐渐向全国各地发展。裴姓历史人物有裴楷,西晋名士,仪容俊爽,时称“玉人”,精《老子》《易经》。《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反映他机变的故事,晋武帝登基后,曾卜卦预测西晋命运,得了个“一’字,以为只有一世,颇不高兴,大臣们也相顾失色,裴楷却依照何晏《老子注》解释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以为天下贞”,使得场面改观。裴度,唐朝宰相,任职期间力主削藩。其“威望德业”一直为世所重,当时人评论古今将相,皆“推度为首”,甚至西南夷、西域郡主“见唐使,辄问度老少用舍”,可见其影响之大。唐后的许多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如司马光、欧阳修、李贽等人,都称赞裴度“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余年”。裴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九十七位。
一名荣。少有才华。好论议古今人物。撰《语林》。
年八岁即学通《论语》、《毛诗》。初拜殿中将军,历零陵内史、国子博士、湘州巡行大使、中书侍郎。宋文帝时奉诏注陈寿《三国志》,博采众书,增广史实。另著有文论及《晋纪》传于世。元嘉二十八年卒。(,参见《南史》)
唐内廷官吏。乾宁中(公元894—898年)在内廷,以文笔敏捷著称,号“下水船”。官至右补阙。自宣宗时始为官四十年。中原战乱,内廷《起居注》多有散佚,他就个人所见所闻,作《东观奏记》。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时, 多采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