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相传尧称帝以前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二是以职官为姓。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姓。三是由他族或他姓改姓。陶姓最初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经过长期发展繁衍,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南岸定居。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来居住在苏北、皖北的陶姓也渡江迁入浙、赣。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明初,陶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北京等地。清朝时,居住在福建的陶姓有一部分迁入台湾,大多居于台北、新竹、彰化等地。这时已有陶姓迁居海外。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陶姓历史人物有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陶宗仪,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陶峙岳,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曾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陶行知,当代著名教育家,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作有《陶知行全集》等。陶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十一位。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发表。中华教育改进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民国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陶侃(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从军40余年,果毅善断。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溢号恒;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炼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庆历中,杨畋授弼领兵袭击湖南瑶民,获胜,以功得阳朔主簿,知宾、容、钦、邕诸州。邕经战乱,地势低下,夏季大雨,弼身先掘土,填土道上,水从窦入,城虽不坏,人皆乏食,发廪赈济,百姓赖以安。官至东上閤门使,未拜而卒。
万历举人。官至建昌府同知。有《男子双名记》。
少有文名。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祭酒。笃好王守仁学说,以讲学著名,卒谥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