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狼吞虎咽。气吞山河。忍气吞声。
◎ 兼并,侵占:吞没(mò)。吞并。吞蚀。吞占。
详细字义
◎ 吞 tūn
〈动〉
(1)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 同本义 [devor;swallow]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4) 吞并,消灭掉 [annex]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6) 容纳 [contain]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7) 忍受 [suffer]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8) 又如:吞恨
词性变化
◎ 吞 tūn
〈形〉
痴呆 [dull-witted]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①][tūn]
[《廣韻》吐根切,平痕,透。]
亦作“呑1”。
(1)咽下。
(2)兼并,消灭。
(3)涵容;容纳。
(4)隐忍。
(5)压倒;超过。
(6)呆,痴。
(7)借作“褪”(tùn)。使穿着的衣服部分地脱离身体。
[②][tiān]
[《廣韻》他前切,平先,透。]
亦作“呑2”。
姓。
【卷二】【口部】吞
咽也。从口天聲。土根切
吞,下咽。字形采用“口”作边旁,“天”作声旁。
咽也。今人以吞吐對舉。據此則咽㗋本名吞。俗云㗋吞是也。猶之㗋本名咽。平聲。今人以爲下咽字。一見切。从口。天聲。土根切。古音在十二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如:吞说文解字,可方便查询说文解字。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宋朝·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唐朝·杜牧《题武关》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朝·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唐朝·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唐朝·杜甫《八阵图》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宋朝·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 宋朝·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唐朝·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 唐朝·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
峻阻将长城,高标吞巨舫。—— 唐朝·卢照邻《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