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竹、苇、树枝等编成的围墙屏障:篱笆(“笆”读轻声)。樊篱。篱落。篱墙。篱栅。篱障。
详细字义
◎ 篱
籬 lí
〈名〉
(1) (形声。从竹,离声。本义:篱笆)
(2) 同本义。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的蔽障物,以保护场地。也说“笆篱” [fence]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 陶潜《饮酒》
庭中始为篱。——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又如:樊篱(篱笆);篱子(即篱笆);篱花(篱菊。篱下的菊花);篱门(竹篱的门);篱陌(篱边和田头);篱垣(用竹篱做成的墙垣);篱根(竹篱近地处)
(4) 笊( zhào)篱 [a bamboo,wicker or wire strainer],用竹蔑、柳条、铁丝编成的杓形用具,能漏水,用来在汤里捞东西
[①][lí]
[《廣韻》吕支切,平支,來。]
“篱1”的繁体字。亦作“篱1”。
(1)篱笆。
(2)见“笊籬”。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唐朝·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 宋朝·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朝·叶绍翁《夜书所见》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南北朝·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宋朝·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宋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宋朝·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妙信《九日酬诸子》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唐朝·杜甫《九日寄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