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
基础信息
成语读音:dào bù shí y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成语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释义
遗:丢失的东西。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也作“路不拾遗”。
成语出处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成语用法
道不拾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辩形
拾;不能写作“失”;遗;不能写作“遣”。
成语典故
-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成语造句
1.近闻芷江河清海宴、歌舞升平,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此乃曲县长治理有方,本督军佩服。
2.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3.助人为乐、见义勇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风气很好。
4.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5.端时治兵泾原,招流民溃卒,所过人供粮秸,道不拾遗。
成语翻译
英语: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
俄语:потéри инóго на дорóге не берут
成语谜语
数九而止·卷帘格(打一成语) | 花钿委地无人收(打一成语)
字义分解
◎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道门。一贯道。
◎ 说,讲: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
◎ 用语言表示情意:道喜。道歉。道谢。
◎ 线条:铅笔道儿。
◎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 量词: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
◎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 “十”的大写。
◎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