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
基础信息
成语读音:hàng xiè yī qì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成语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成语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
宋 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辩形
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成语典故
-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成语造句
1.有时候警察和强硬分子沆瀣一气。
2.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3.这三个沆瀣一气的贪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
4.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这两人沆瀣一气。
5.当日,端方则参劾赵尔丰已与王人文“沆瀣一气”,“庸懦无能,实达极点”,建议中央政府先派重臣赴川查办,另派袁世凯出任四川总督,要求果断行动。
成语翻译
英语:collaborate in evildoing
字义分解
◎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 全;满:一生。一地水。
◎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 乃;竞:一至于此。
◎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 或者:一胜一负。
◎ 初次:一见如故。
◎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