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宋桓公曾孙伯宗为晋国大夫,因直言被害。儿子州犁逃至楚国,食采于钟离,后人于是以地名为姓氏或单称钟姓。二是为钟离氏所改。项羽手下有钟离昧,他的儿子钟接,就改为单姓钟。钟姓发源于今安徽境内。三国时,钟姓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晋时渡江,钟姓迁入江南。唐朝,钟姓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安徽一带。宋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等地多有钟姓的聚居点。清朝乾隆年始,福建、广东钟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进而远居海外。钟姓历史人物有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俞伯牙琴技高超,却无人能赏。钟子期能分辨他的琴声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所以被伯牙引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音。钟繇,三国魏大臣、大书法家。东汉末举孝廉。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与王羲之并称“钟王”。钟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大书法家。颍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钟烈:宋国未代君主宋康王之子,宋微仲衍二十七世孙,生于战国周显王(姬扁)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为王后封烈公为“锺邑大夫”(锺邑为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掉曹国之城邑)。公元前286年,宋国亡,宋王偃出逃,后死于魏国温邑(今河南省温县);烈公奔豫州锺离山(河南许州宗昌县安邑乡店前里)定居,因曾封“锺邑大夫”,遂以封地“锺”为姓,成为锺氏烈系受姓太始祖。
南朝齐、梁时人,祖籍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少好学,齐时为国子生,通《周易》,州举为秀才,累迁至司徒行参军。梁时历临川王行参军、衡阳王元简记室,掌文翰。为居士何胤作《瑞室颂》,文辞典雅华丽;又著《诗评》,论古今五言诗优劣。卒于官。(,参见《南史》)
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郎中。以福建提学佥事归,卒于家。与谭元春评选唐诗为《唐诗归》、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称竟陵体。还撰有读书随笔《史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