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世官为姓氏。共工氏之后,本为共姓,后加水旁为洪。二是避讳改姓。如唐朝豫章宏姓,为避唐明皇讳而改为洪姓。自洪姓形成至汉代,主要在今河北、河南、辽宁一带繁衍。三国时洪姓已徙居安徽,唐时有洪姓落籍福建。唐代以前,洪姓称盛于安徽、江西、甘肃。隋唐后,洪姓称盛于安徽、江西一带。北宋初年,洪姓入迁福建。明初,洪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湖北、江苏等地。清代,洪姓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如今,洪姓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洪姓历史人物有洪朋,宋代诗人。黄庭坚外甥,从其舅学习诗律,长于诗,在当时负有盛名,为时人推重。与三个弟弟才气并重,号“四洪”。洪适,南宋金石学家。工文辞,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据以证史传讹误,考订颇精。著有《隶释》《隶续》等。洪遵,南宋钱币学家,著有《泉志》,汇集历代钱币图形,分类详细,为现有最早的钱币学专著。洪迈,南宋文学家、学者,以文章取盛名,学识博深,有《容斋随笔》《夷坚志》等著作,选有《万首唐人绝句》。洪秀全,清太平天国领袖。创立拜上帝会,撰有《原道救世歌》,号召人民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洪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八十四位。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号杏庭。由平江路儒学录迁绍兴路儒学正,调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以休宁县尹致仕。有《杏庭摘稿》、《尔雅翼音释》等。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一甲第二名进士。先后督贵州学政,校顺天乡试,供职上书房,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参加修撰《高宗实录》。嘉庆中,上书军机王大臣,言时事诸端:励精图治尚未尽法祖宗初政之勤;用人行政尚未尽改权臣当国之时;风俗日趋卑下;赏罚仍不严明;言路似通而未通;吏治欲肃而未肃;数列各种时弊。触怒嘉庆帝,被遣戍伊犁。百日后释归,自号“更生居士”。十年后卒于家。
嘉靖间以荫官詹事府主簿。曾以斋名清平山堂刊行家藏善本《唐诗纪事》、《夷坚志》等。又刊行多种宋元明话本、小说。今人马廉辑之为《清平山堂话本》。
号还初道人。有《仙佛奇踪》。